文中太侠拆解自《AI+汽车行业智能化系列之十二:理想汽车核心竞争力剖析》,72页。
如果说这两年新能源汽车圈有什么"现象级玩家",理想汽车绝对算一个。
从最初靠增程式SUV站稳脚跟,到如今在20万以上市场稳居头把交椅,甚至敢叫板BBA——这个成立才几年的品牌,到底踩中了什么密码?
一、老板李想:比产品经理更懂用户,比创业者更会纠错
理想汽车最核心的竞争力,藏在创始人李想身上。
不是他多会搞资本运作,而是他那套"极致产品经理思维":从用户的真实需求倒推产品设计,而不是跟着行业热点瞎跑。比如早期做增程式车型,当时被不少人嘲讽"过渡技术",但李想认准了"家庭用户怕续航焦虑"的痛点,硬是把增程式做成了自己的标签。
展开剩余85%更厉害的是他的"纠错速度"。从最早的理想ONE到如今的L系列,理想的产品迭代几乎踩着用户反馈走:用户说第三排空间小,L8直接加长轴距;用户嫌充电慢,马上布局5C超充技术。这种"听到就改,改了就灵"的能力,让理想总能比对手快一步。
东吴证券在报告里说,理想的对标对象是苹果和任天堂——苹果靠闭环生态抓用户,任天堂靠极致体验造爆款,而理想正在做的,就是把"家庭用车"这件事做到极致。
二、20万以上市场:理想盯上了一块470万辆的"肥肉"
理想的算盘打得很精:只盯着20万以上的SUV和MPV市场。
为什么?这几年乘用车市场正在"消费升级":5-10万的低价车越来越没人买,而20万以上的车型销量从2019年的371万辆涨到了2024年的614万辆,年复合增速10.6%。
其中SUV最火,2024年卖了393万辆,MPV也有66万辆,加起来近470万辆——这就是理想的主战场。
更关键的是,这个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还在飙升。报告预测,未来3-5年混动和纯电渗透率会分别达到30%和35%。
理想现在已经是20万以上SUV市场的销量第一,按照最乐观的估计,它未来能拿下25%的份额,再加上MPV的10%,总销量能冲到107万辆——这是什么概念?差不多是现在BBA在华销量的总和。
三、产品矩阵:从L6到MEGA,每款车都戳中家庭用户的痒点
理想的车,就像为家庭用户"量身定做"的:
20-30万级:L6主打"刚需家庭",25万的价格能给到30万级的空间,直接抢奥迪Q5L、大众途昂的用户; 30-40万级:L7/L8是销量主力,月销稳定在1万辆以上,目标用户是"二胎家庭",后排能放安全座椅,后备箱塞得下婴儿车; 40万以上:L9和MEGA瞄准"高端家庭",L9的后排娱乐屏、MEGA的7座布局,把"移动的家"这个概念做实了。更聪明的是,理想不贪多。在营收达到3000亿前,坚决不碰轿车,就把SUV和MPV做透。这种"聚焦"策略,让它能集中资源把每款车的体验做到极致。
四、技术底座:增程、800V、智能驾驶,理想在偷偷憋大招
别以为理想只会"堆配置",它的技术布局藏得很深:
增程技术:下一代REV3.0系统,纯电续航能超500公里,增程器热效率达43%+,加满油跑1000公里不是问题; 纯电平台:800V高压架构+麒麟5C电池,充电12分钟能补能500公里,比不少电动车加满油还快; 智能驾驶:2025款车型已经用上700TOPS的英伟达芯片,下一代VLA模型能像老司机一样"思考",比如看到施工牌会提前减速,遇到加塞会判断是否礼让。最绝的是理想的"借力打力":和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电池,和文灿股份合作一体化压铸,自己只抓最核心的设计和整合——既控制了成本,又保证了技术领先。
五、风险提示:理想也有要跨的坎
当然,理想也不是高枕无忧。
报告里提到,要是乘用车价格战打得太狠,或者消费者买车意愿下降,可能会影响它的销量。另外,L3级自动驾驶政策如果迟迟不落地,理想在智能驾驶上的投入可能暂时见不到回报。
从"奶爸车"到行业标杆,理想的逻辑其实很简单:盯着一群人(家庭用户),做好一类车(SUV/MPV),解决一个痛点(用车体验)。
至于能不能成为"汽车界的苹果",可能还要再看几年,但至少现在,它已经让不少老牌车企坐不住了。
(文中数据及观点均来自《AI+汽车行业智能化系列之十二:理想汽车核心竞争力剖析》)
发布于:广东省正好配资-正好配资官网-山西股票配资平台-配资平台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